首页

国产女王女奴

时间:2025-05-25 14:40:25 作者:屈孔后裔端午前夕湖南汨罗江畔共祭屈原 浏览量:81341

  ◎操秀英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一直关注高校专利转化的问题。去年,由严可仕牵头调研形成的“完善高校专利转化政策体系,更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课题成果,经民进中央转化为党派提案后,入选当年度全国政协好提案。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但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利成果“不愿转”的顾虑、“不会转”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量成果未能从“书架”走向“货架”。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有关部门频频出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0亿元。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印发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努力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全国不少地区也配套出台了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应政策。

  高校院所有效专利实施率偏低的问题由来已久。这背后既有科技成果“多而不精”、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原因,也有专利转化运用渠道不畅等体制机制障碍。因此,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是个持久战。严可仕也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高校专利转化情况,针对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组织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为推动高校专利转化发声。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如何精准施策是关键。在国家层面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各部门和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分析制约各单位成果转化的具体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推进措施。不可一刀切、简单制定一些任务指标,避免形成高校院所为了完成指标千方百计促成“形式上的转化”的局面。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担负起专利盘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和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在政策框架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蹚出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成果转化路径。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向人民生活。期待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编辑:房家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两部门公布《企业兼并重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指引》

区别于传统美食纪录片的时长,为适应当下移动时代受众“碎片化”时间及空间下的内容消费需求,每集《食在云南》将时长浓缩在3至5分钟,一地一美食。同时,选用“滇越铁路”这一大的文旅IP,将云南的历史、地理、人文、民族、美食熔于一炉,展现了云南全新的另一面。

马面裙爆火成“龙年战袍” 这个地方一年就卖了3亿元

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36.49万亿元,日均成交7.5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6%。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6.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4.7%,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9%。

时政微纪录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总书记三赴安徽看科技创新

为什么仅凭“嘀嗒、嘀嗒”,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全党“行动如一人”?这是因为,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有效的党内思想教育,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贯彻党中央指令,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人为制造的虚假叙事

一是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出台《政策措施》,就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中国—东盟统计年鉴2024》发布 呈现中国—东盟发展成果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遵循。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为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提供了强大保障,为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供了坚实支撑。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全体人民通过各领域民主制度和各层次民主渠道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使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的诉求和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